我出生并成长在名叫“板溪”的穷山沟里,电影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的主人公李侠(真名李白,孙道临扮演)就是我的邻居。据说由于当时板溪大山沟里很穷,老百姓没饭吃,有些年轻人便流浪到其他地方打小工混口饭吃。李白当年不甘心在家里受苦,正逢彭德怀率部队从板溪经过,于是李白便跟着他的部队走了,从此和家里失去联系,后来李白随长征队伍转战南北,在延安工作时才和家里人联系上。
我在板溪也有很多“苦生活”的回忆,但回想起来,好像正是这些“苦”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特质,“苦”的环境成为了一本很好的素质教育教材。
小时候从来没有钱买玩具,于是自己动手做玩具。我用木头做出来的手枪还挺逼真;把小手电装进一个自制的小木箱里面,然后让小手电射向对面墙上的连环画,于是就成了电影机,叫上一个小伙伴翻动着连环画并读出连环画中的文字,俨如就是放电影;把一根小竹子劈开一小段,再装上一个竹节轮,就成了一个小推车;还有踩高脚、跳行子、抛纸球等等玩具,都是自制品。这些自制玩具虽然很简陋,但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。
小时候经常模仿战斗片里面的战争场景。从山上采一些小柳条编成柳条帽,戴在头上,就是扮演侦察兵;腰间插上自制的木头小手枪,带上几个小伙伴,挥手大喊“冲啊”,往小山坡冲上去……,这种娱乐活动培养了我们勇往直前的气质。
小学毕业后上了初中。由于家里劳动力不够,我也很早就成了家里的主劳力。在我的同龄人中,我干的农活种类最多,犁田、耙天、滚田、打轮子、插秧、收割稻子等样样还行, 这种生活方式培养了我们不怕脏不怕累的工作态度。
有人说,爱回忆就是一种心态的老化。也许自己真的在慢慢变老,但每每回忆这些小时候的成长环境,总有着一种特殊的温暖,因为这些环境赋予了我们这一代人一些特殊的气质,称得上是一本很有裨益的素质教育教材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