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政策思考(一):高考扩招的利和弊
2012-7-6
1999年国家教育部正式拉开高等教育扩大招生的序幕,高等教育从“精英教育”走向“大众化教育”。
作为一名高等教育的研究者和实践者,我经常对高校扩招的利与弊进行思考,诚然,相对于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者而言,我的思考或许只是鼠目寸光!
从社会层面而言,高校扩招其利也是多方面的。
其一,提高国民素质。20世纪80年代初,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%-3%,经过连续多年的扩招,我国高等教育的平均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8%,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接近甚至超过50%,例如辽宁已经达到43.5%,浙江已经达到50%,上海已经达到55%。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。经过大学教育,个体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,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得到加强,国民素质整体得到提高。
其二,推迟初次就业时间,缓解就业压力。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实质上就是扩大了在校学生规模,减少了当前就业人数,因此,发展高等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办法。
其三,发展经济,拉动内需。据初步统计,高校扩招每年带动了30亿元内需,不但推动了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,而且带动了餐饮服务业、出版印刷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,直接或间接地创造了数以百万计的新的就业岗位,有效地推动了经济发展。
从高等教育本身而言,扩招却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。
其一,高校扩招实际上就是降低录取分数,放低录取要求和录取标准,因此扩招后一般高校的学生素质比以前的学生平均素质降低。
其二,改革“精英式教育”而实行“大众化教育”,使得大学生团队鱼龙混杂,良莠不齐,各种不良现象增加,如“硫酸泼熊现象”“马加爵现象”等,这些个案现象虽然与高校扩招没有必然联系,但毕竟是扩招后学生道德素质降低的一个缩影。
其三,教育质量滑坡。高校扩招不仅使得办学硬件设施无法跟上需求,更使得师资问题日益突出。如果师资增长速度与学生规模增长速度同步,会导致师资规模增长过快而引发师资水平下降;如果师资增长速度滞慢,则会导致教师负担过重,精力投入不够。不管是哪一种矛盾都会最终导致教育质量的滑坡。
其四,研究生、博士生含金量逐渐降低。高校本科生培养规模的扩大,最终涉及到研究生和博士生培养的扩大。教育的“过度”最终导致知识的失业,从而也降低了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含金量。